大家好,好久不見,我總算比較有時間好好看書跟寫文章,而這次要介紹的是周慕姿諮商心理師所寫的新作。
前情提要:這本書主要是採對話體進行,作者徵詢了八位個案的同意,進行大量改寫而成的一本書,裡面內容描寫了焦慮、憂鬱、購物狂、完美主義等等故事,而我這次書評不僅是書寫個人閱讀心得,還會加入個人實際故事分享,敬請耐心閱讀。
※為保護當事人及個人隱私,大部分當事人均以匿名方式處理,像是英文字母為代表。
其實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,我是從推薦序開始閱讀到正文,直到最後,其實似乎處處都有自己的痕跡,也就是自己的模樣,且處處有共鳴,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似乎也在檢視自己的內心,就好像赤裸裸跟自己坦誠相見的感覺,很多地方痛得很真實。
如標題所示,這本書談的是過度努力,而非要求我們完全不努力,我必須先釐清這兩個性質上的不同。
如大家所知,我本身是重度憂鬱症患者,就醫以來已經將近六年,我出生在很一般的四人家庭裡,有父母、哥哥和我。
不過就我經營這個部落格以來,我從未談及我的童年到青少年時期的經歷,就讓我娓娓道來吧。
「我活得像一個孤兒一樣。」
這個標題看似聳動,卻能真實地概括我過去童年到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和感受。
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?
我在最近的諮商中跟諮商師談及我讀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:我覺得我過去似乎從小學開始,就會向身邊親近的老師索愛,意指索求關懷與關愛,為什麼呢?我不是有雙親嗎?
事情是這樣子的:過去父母經營西藥局十分忙碌,一年只休初二、初三,其餘時間都在忙碌工作,就只是為了供應家裡溫飽、我們的教育費等等各種開支,感覺就好像被錢追著跑。很顯然地,父母雖然能提供經濟援助,但比較少能照顧到我們的心理需求,於是自然而然地,我只好另尋他法,在這麼多年感受到的孤獨、寂寞和空虛,都是靠生命中的一些「天使」度過這些難熬的時光,通常是我親近的老師或長輩。
舉例來說,我在國中時期經歷過的集體或個人霸凌,除了靠自己的意志力度過,也是靠幾位老師的暖心支持,我才能走過這些黑暗,師長之於我就像黑暗的明燈一樣,安慰我幼小又受傷的心靈、安撫我期待被父母關愛,卻不知道如何獲取的失望。
但我也必須澄清一件事:我相信父母愛我們,只是他們也是第一次身為父母,有很多的不得已和情勢所逼,他們並不是故意這樣的。
再者,自從我病倒之後,我開始和父母修復關係,現在關係已經改善很多。
「我被看似永無止境的完美主義所綁架。」
這是我第二個故事,其實這樣的完美主義很早就開始了,但我覺得高中時期特別明顯,尤其是英文科的表現,我過去對於英文科的成績根本是錙銖必較,多一分或少一分、排名上升或下降都讓我膽戰心驚,一點都開心不起來,你問我為什麼會這樣嗎?因為我花了好多時間在努力討好 A 老師,想得到她的關愛,雖然我後來知道永遠不可能得到她的愛,我卻還是一再地希望、渴望再次得到她的關愛,於是我一次又一次鞭策自己,無論是小考還是大考,我都處處計較我的表現,過著十分提心吊膽的生活。
但我一開始對於英文的感受並不是這樣的,以前的我非常熱愛英文,我可以花很多時間沉浸在讀英文當中;但到了高中開始變質,我希望 A 老師永遠看向我,並且愛我、以我為傲,於是我做了這些努力,但我其實知道這些都是白費力氣,因為她根本一點都不喜歡我。
但能怎麼辦呢?我永遠對自己的英文表現不滿足,也被剝奪了對於學英文的快樂,別人看我好像是在謙虛,其實我的內心在吶喊:「不是這樣的!我一點都不謙虛,我只是想要被愛而已!」
而這樣看似永無止境的完美主義延續到了現在,影響到我生活的各個層面,我好像視失敗為可恥的、退步是可恥的,這場夢魘似乎吞噬掉我原有的快樂泉源。
「暴食和肥胖佔據了我的生活。」
印象中,我很年幼的時候很瘦小,但後來好像吹著氣的氣球,不斷地膨脹變胖,到了目前人生的巔峰體重,也就是 120-130 公斤之間。
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,小時候也許只是吸收良好,但我在高三的時候,因為升學壓力,我幾乎天天吃宵夜,又缺乏運動習慣,當時升大學時達到 80 公斤。後來在某一段交往間,我對於人生深感絕望,長時間的憂鬱,以及各種原因,導致我暴飲暴食,不到半年還是一年,我增重將近 40 公斤,來到現在的巔峰體重,這一點都不是開心的事情。
如今,我近來開始積極運動鍛鍊自己的身體,也開始控制飲食,想辦法透過諮商等方式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,現在暴飲暴食的狀況減少很多,但減重不是短時間就能見效的,所以即便是現在,我仍然在努力當中,希望能夠重新愛上自己作為我的努力目標。
總而言之,以上就是我的人生際遇和心得,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。
謝謝大家耐心閱讀(鞠躬)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