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5月28日 星期四

淺談「憂鬱症」 part 1

這次正式進入正題:憂鬱症,但因為本人不是專業醫師或諮商師,資訊和經驗僅只供參考

這次我們總算來到正題了,也就是常見精神疾患之一─憂鬱症雖然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聽過,但不見得真的瞭解憂鬱症有什麼症狀、定義為何等等就讓筆者稍微為大家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~憂鬱症,即Depressive disorder,可以分成下列幾種:
1. 輕度憂鬱症
2. 重度憂鬱症 (Major Depression/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)
3. 產後憂鬱症 (Postpartum Depression)
4. 季節性憂鬱症
5. 其他(可能混合其他症狀或與其他精神疾患同時發生,例如躁鬱症,即Bipolar Syndrome)

筆者本身患有重度憂鬱症(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),也經歷過季節性憂鬱,所以接下來我會針對第一、二和四點來說明。
輕度憂鬱和重度憂鬱有其分別,應該從字面可以猜的出來
輕度憂鬱雖然會影響日常工作或生活,但還不至於完全無法做事,但是心中有鬱結,悶悶不樂的
要如何面對輕度憂鬱呢?其實可以試著運用校內心輔中心、大醫院或診所的身心科(精神科)
但重度憂鬱就比較麻煩了,一旦發作,整個人就會癱倒、嘔吐之類的,甚至有「強烈尋死念頭」,至於持續多久,短則幾天幾週,長則數個月或數年

看到這邊,相信大家應該會覺得:「蛤?重度憂鬱症這麼嚴重嗎?」
我想說的是:沒錯,但是希望大家先不要下定論
其實如果有長期與醫師配合,服藥和接受治療(心理諮商之類的),即便患有重度憂鬱症,也是可能維持正常生活,只是會比常人辛苦許多,因為憂鬱本身不易察覺,而且病友通常不願意跟人透漏這樣的問題,就連身邊親近的人都不一定會訴說,更何況是陌生人呢?

大家可能又會覺得:蛤,要吃藥喔?可是吃藥不是會有副作用之類的?
對,吃藥乍聽之下不好,但是要相信醫師的專業(呃,這不代表每個醫師都具有豐富經驗和專業,所以建議先上網查詢或打聽一下),就算真的服藥造成副作用,這也不必太過擔心,因為其實可以跟醫師溝通,選擇換藥,因為藥物本身不會說話,只有當事人知道哪種藥適合自己,所以務必要跟醫師好好溝通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藥物和劑量。

至於季節性憂鬱...這個特別好發於劇烈天氣變化的狀況,冷熱交替的季節最容易發生喔
如果發現自己食慾不振或過多、提不起精神做任何事等狀況長達兩週以上,請務必要看醫師喔!千萬不要拖延就醫

歡迎有興趣知道更多的朋友提問喔,謝謝大家~(鞠躬)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里程碑

大家好,沒想到這麼快又更新了文章 這次其實我想簡單分享自己的喜悅給大家~